“交往的丝线”—寄信?

你知道古时候的“微信”是什么吗?对了,那就是寄信啦!我们现在的人,一天要发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微信。如果你是古人,一天寄几十封甚至上百封的信,那可能过几天你就会收到一封信,上面写道:“因为您寄的信太多,所以请您现在来取走一些!!!”你可能只能拿着个大袋子去取信啰!

我寄过信,一共两次。第一次是我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寄到我老家的。第一次就寄了两封:一封背面是莫扎特,是我给姑姑的;第二张背面是一张萨尔茨堡的风景照,是给我爷爷的。有很多人会问,有了爷爷,那奶奶呢?原来,我的奶奶就在我旁边,她正看着我呢。

第二次是给我的哥们儿—LiuZiHeng,帅帅的回信。帅帅先给我寄来的,信中他问了我几个问题:1)你们英语老师好吗?2)作业多吗?3)你们英语老师胖吗?在我给他的信中一一回答:1)不好;2)还可以;3)不胖,太瘦!我写好了内容,去买邮票。我本来想自己选的,但那儿的阿姨随便给我撕了一张就让我去投了。在我投的那一刹那,我爸给我拍下了那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Photo!

其实,我还是要来说一下我的真实感受:经历了两次寄信,我还是觉得微信比较好。微信也是一种“交往的丝线”,两端线头是准备给对方寄信的亲朋好友,丝线就是互联网。只是微信更快捷而已。